聲之形觀後感 - 只要活著就會有痛苦

這部電影要探討的題材除了霸凌與被霸凌之外,其實還有一大篇幅是在描寫關於每個人內心變化。
「只要活著就會發生幾次這樣痛苦的事,但也要學會接納自己的缺點」。
「你們常責怪我的脾氣暴烈,不知道每當我看到你們談笑風生,而我又無法加入時,心中的痛苦。」
這是貝多芬的臨終遺言這樣說。對於一個聽不見的人來說,我們很難將自己帶入,去揣摩在這樣的情況下到底該有什麼反應才好,再加上小學時代對知識、周遭世界的建構還不完全,很容易就會有這種惡作劇發生。
在日本有句話叫做「感動ポルノ」,意思是角色慘痛的勵志經歷從而造成感動效果的作品。
前幾天在[公共政策網路平台](https://sports.ettoday.net/news/892676?t=家長連署反《聲之形》上映 提案罵:消費聽障滾出台灣!)上,也有人認為本部電影是在「消費聽障」。 但看過電影以及原作的人,應該都會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描述一位聽障從失敗到成功的廉價眼淚故事,而是活生生地描寫了每個人的性格,再從不斷地爭吵跟磨合之中逐漸成長。
男主角原本是基於好奇的心態開始對西宮惡作劇,沒想到因為做得太過頭而鬧到學校上頭,周圍附和的人為了明哲保身所以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說法。 從不斷逃避、開始坦承錯誤、試著踏出第一步改變,除了霸凌的題材之外,這也是電影中的一大重點之一。
對於將近 60 話的漫畫,要濃縮到一部 2 小時的電影還是略嫌簡短,所以難免會有人物描寫不完全或是劇情節奏太快而導致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不過整體來說仍是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這篇文章很清楚地分析了聲之形這部電影,不管是看完電影或是還沒看過的人來說,都是蠻清晰的評論。
p.s :聲之形的「聲」,在日文不是使用常見的「声」,而是用完整的「聲」來表達,除了下面的耳朵之外還有旁邊的手。
「只要活著就會發生幾次這樣痛苦的事,但也要學會接納自己的缺點,帶著愛活下去。」